當“煤化工”遭遇“碳減排”
12月7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世界氣候變化峰會)在丹麥哥本哈根市如期召開,世界的目光聚焦在這場錯綜復雜而又扣人心弦的激烈較量上。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低碳經濟、節能減排已成為全人類發展共同面臨的課題,同時節能、降耗、減排、治污的工業領域也將掀起一場聲勢浩大、前所未有的“綠色革命”浪潮。
煤化工——石油化工產業中的碳排放大戶
化學工業是我國工業領域的能耗大戶,能源消耗占到中國能源年消費總量的15%左右,其中用作原料的能源占化學工業總能耗的40%左右,化肥(合成氨)、燒堿、純堿、電石、黃磷、炭黑、乙烯等是化學工業的主要高耗能產品;在單位產品能耗高的化工產品成本中,能源費用所占比例高達60%~75%,化學工業能源消費結構中低品質的煤炭和焦炭占50%以上,電力消費占30%左右,與國外以石油、天然氣為主的化工能源消費結構相比,能源利
用效率低15%以上……種種數據表明,由于能源高消耗帶來的CO2排放已經使得化工產業成為我國極其重要的碳排放領域之一。據中國科學院發布的《中國能源報告2008:碳排放研究》數據顯示,1998~2005年我國工業碳排放增加了420.15百萬噸碳,其中化學原料及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加了249.20百萬噸碳,對全部工業CO2增加的貢獻率為59.31%。
在12月10日中國化工信息中心主辦的“2009年煤化工產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上,煤化工產業的CO2排放問題引起了專家和與會代表的強烈關注。原化學工業部副部長潘連生教授表示,我國以煤為主體(約占一次能源的70%)的能源結構導致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包括CO2排放量)居高不下,目前我國SO2和CO2排放量已居世界首位。在各種化石燃料中,煤炭燃燒造成的溫室氣體增長率最高,比石油高29%、比天然氣高69%。煤化工是典型的資源消耗型行業,傳統煤化工更是帶有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征。潘部長給出了煤化工碳排放的詳細數據:在煤制油的轉化過程中,大約70%的C生成CO2后直排大氣,每生產1t油排出CO2約8.8t;1t甲醇排出CO2約2.3t;1t氨排出CO2約3.4t,為天然氣制氨的5倍。
據華東理工大學煤氣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研究表明,煤化工中的CO2 排放主要分布在煤焦化、煤氣化等領域。焦炭生產中的副產品焦爐氣含有甲烷、CO、CO2等溫室氣體;煤氣化工藝是合成氨、甲醇、二甲醚、IGCC(聯合循環發電)、煤制烯烴、煤液化等產業的基礎,其中,IGCC 發電的CO2 排放問題已得到廣泛關注。據該實驗室測算,2015 年煤化工行業的CO2 排放量將在1.74 億t。結合IEA 對中國的CO2 排放預測,按照目前煤化工發展
速度,在未來中國的CO2排放總量中,煤化工所占比例為3%左右。
中國神華煤制油有限公司分析師林泉表示,根據當前我國煤化工發展形勢和各地區規劃,到2020年我國煤制油的發展規模將達到3000萬t/a, 煤制烯烴規模達到800萬t/a, 煤制甲醇將超過6000萬t/a( 含煤制烯烴所需甲醇用量)。按照各種煤化工工藝路線的平均CO2 排放量進行估算, 屆時生產上述煤化工產品所排放的CO2將超過2億t。
毋庸置疑,近年來超速發展、已經形成過熱之勢的煤化工產業,正成為CO2排放中的重要一員,并將與未來的“低碳經濟”建設形成越來越尖銳的沖突和矛盾。
碳排放將成為煤化工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涌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就在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前夕,國務院做出決定,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 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這一戰略舉措,既是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對于世界氣候變化問題的承諾和擔當,同時又是我國多年來粗放式、高能耗、高污染工業化增長進程的內在變革要求。在此背景下,發展煤化工的CO2排放問題必須引起全行業的重視。金涌院士提醒產業界人士,未來煤化工產業很有可能因國家“低碳經濟”戰略受到影響,高污染、高能耗的傳統煤化工產業技術革新、節能降耗勢在必行。那么對于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天然氣等新型煤化工產業,從碳排放的角度看,是否具有較好的低碳優勢呢?金涌院士回答說,無論是傳統煤化工還是新型煤化工,均為高能耗的煤炭資源利用產業,因此都是碳排放大戶——要說它們的區別,則在于新型煤化工的產值較高,在計算單位GDP碳排放的時候,可
以攤薄碳排放數據。
中國化工信息中心副總工程師張瑞和表示,我國的能源稟賦和經濟發展需求決定了離不開煤,適度發展煤化工是必要的,然而,必須從全生命周期和能源利用效率等全方位進行評價和測定,并由政府盡快確定發展煤化工的詳細思路,尤其應注重煤化工發展中的碳排放問題。減少煤化工的碳排放,最根本的是以節能降耗、治污減排為突破口,推進產業戰略性結構調整。政府應制定煤化工各領域的能效標準,對達不到國家規定的能耗、環保指標的企業,堅決限期達標和關停。張瑞和表示,轉變以投資拉動經濟的發展模式,向以技術進步為特征的節能降耗、高效利用模式發展,是煤化工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變化大會的交戰正酣,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勢如破竹。當前,國內地方政府、各大煤化工企業還在大鋪煤化工攤子、苦思籌謀煤化工產品出路的時候,也許還未意識到碳排放將對煤化工發展帶來的影響。春雷一響知天下,多年來煤化工大干快上的粗放式增長正在迎來一個新時代的嚴峻考驗。
摘錄:中國化工信息網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51034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